[Case 9] 設計思維融入企業管理 衣架廠商轉型造口罩 — 推動企業可持續性

 

「最強的物種並不一定能生存,最聰明的物種亦如是,反而最能適應轉變的才能生存。」當今廿一世紀變化萬千,影響全球的新型疫症、國與國的貿易戰與社會運動,不斷改寫着你我以往生活的常態。這句來自達爾文的名言,套在百多年後的今日,看來仍是至理名言。

在波譎雲詭的商業世界裏,「適者生存」四個字同樣是金科玉律。而全球最大衣架製造商萬美集團(Mainetti Group)遠東區總裁戴麟(Paul Tai),近年亦在積極思考,如何帶領公司持續發展,屹立於競爭激烈的紅海之中。「公司每五至十年,頭十位的客戶便會大洗牌,客戶需求、營商環境、公司文化天天都在變。而公司要保持市場領導地位,無論是開發新產品、維繫客戶,或企業傳承,都離不開要以人為本和解決痛點,這正是設計思維的精髓。」Paul說。


會計師出身的Paul成長於香港工業起飛的八十年代,當時社會求才若渴,人人大談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大學會教你如何做決定、規劃和領導,讀工商管理亦專門訓練你畢業出來做個高級經理。那個年代,幾乎沒有人會跟你談創意。」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的他憶述。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Paul跟很多上一代的管理精英一樣,在公司由低層做起,而他任職的衣架公司亦由原本十人的中小企,經歷被收購,再發展成業務遍及全球五十多個地區的跨國企業。直至二千年,眼見在互聯網興起及全球化的大勢之下,大量同類產品湧現,市場逐漸變得供過於求,他開始發現以往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已逐漸過時。「當時我是公司的財務總監,看着公司業績在高位轉升為跌已覺不妙。若一間公司連續三年的業務皆沒有增長,就很危險。」而那個時候,他意識到身為公司管理層的他,也需要具備創意。

掌管「衣架王國」的Paul認為,近年從事企業管理愈來愈需要創意,才能帶領企業開拓新機遇,而設計思維則讓他明白如何讓創意用得其所。

掌管「衣架王國」的Paul認為,近年從事企業管理愈來愈需要創意,才能帶領企業開拓新機遇,而設計思維則讓他明白如何讓創意用得其所。

半途出家學創意

「創意」這回事,說來抽象,行之亦難,Paul雖半途出家,卻輾轉悟出自己的一套。「創意對我來說,要同時間符合三個條件,一是道德規範(Ethical),二是與眾不同(Different),三是要帶來更好的轉變(Better)。若將之套在企業管理之上,企業要妥善營運就要有框架,但框架難免會有限制,問題是如何在這限制之下,活用創意。」

Paul要管理手上的「衣架王國」,框架限制自然多,同時亦要面對發展瓶頸,他舉例說:「在二○二○年四月,我們正式成為衣架生產行業的龍頭,市佔率佔全球三分一,但這同時是公司發展的包袱,要思考如何保持行業優勢,領導市場,甚或在現有的客源之上,開拓其他市場。其次,公司要長遠發展,就要有傳承,新舊同事要互相協作融合。這些都是管理問題。」

面對衣架市場逐漸飽和,Paul指公司近年積極開拓產品包裝及RFID標籤等新業務,而因應去年的疫情,他更大膽開拓防護產品的開發及零售業務,讓團隊藉此體驗設計思維。

面對衣架市場逐漸飽和,Paul指公司近年積極開拓產品包裝及RFID標籤等新業務,而因應去年的疫情,他更大膽開拓防護產品的開發及零售業務,讓團隊藉此體驗設計思維。

他的一言,正正道出當下不少企業的痛點(Pain Point),「而偏偏我在三、四年前接觸設計思維,才真正明白痛點這兩個字的精妙之處。單是符合創意那三個元素並不夠,更要從解決痛點的基礎上,發揮創意,這樣創意才有用處。」

正因如此,近年Paul經常將「痛點」這兩個字掛嘴邊,「身為公司管理層,應具有識見和視野,除了要明白公司的優勢,亦要看得清公司的痛點、客人的痛點,以至是市場的痛點,這樣才能覺察得到未來的風口在哪,找到公司的發展方向和位置,帶領團隊迎風破浪。」他說。

有見近年設計思維的風潮直捲香港,Paul亦因此讀了一堆有關設計思維的書籍,嘗試摸着石頭過河,將設計思維應用在企業管理之上。「讀了設計思維的雙鑽石模型(Double Diamond)理論,當中簡單以四個D概括了設計思維的過程,讓我覺得設計思維像功夫詠春一樣,只有幾招套路和基本功,但只要能妙用卻可以連消帶打,不用靠蠻力,而痛點則如人的中線,是要集中打的地方。」他一邊比劃,一邊續說。


「設計思維像功夫詠春一樣,只有幾招套路和基本功,但只要能妙用卻可以連消帶打,不用靠蠻力,而痛點則如人的中線,是要集中打的地方。」


造口罩體驗設計思維

適逢今年全球遇上前所未遇的新型肺炎病毒,令各國陸續出現口罩荒,同時重挫不少行業,Paul卻因此看到了一次嘗試應用設計思維,讓他一耍套路的機遇。「數個月前,我跟公司的總監Byron叫了設計師Bowie和工程師Jason一起,決定設計一款可重用且能解決現有痛點的口罩。這項目同事易有共鳴,亦易代入用家的痛點思考,如現時坊間的口罩不環保、手機人臉解鎖不方便等。」

這個原本只有四人的研發項目,結果有二十多個同事自願加入研發,意大利母公司亦隔洋支持,「本以為四個星期可以完成,最後卻用了四個月才製成。」他拿起枱上的透明口罩續說:「這口罩有很多突破,一來可重用,二來可以更換部件,三來透明,四來高溫下又不會變形。」

不過,Paul笑言這個透明口罩是個失敗卻又成功的設計,他笑說:「失敗在於同事開了無數次夜車,經過無數次改良,最後我們生產了一千個,送了些給坊間的食物工場員工試用,誰知換來的意見是:『大熱天時流汗的話,這個口罩不行。』結果一個也賣不出。」這一點,令他明白一件產品既要有功能性,同時亦要關顧用戶的體驗。「這純粹是我個人的感悟,而透過這個口罩項目,我希望將這個學習經驗制度化,令全公司的同事一起學習,理解設計思維的精髓。在這一個層面上,這項目是成功的。」

在設計口罩的過程中,Paul指在每星期的會議中,總會聽到不同部門同事在爭論,「設計思維提倡共同協作(Co-create),過程中少不免會有爭拗,我樂見同事之間的火花,如此一來,他們慢慢就會有同理心,明白對方的用意和堅持。」

舉例如設計部和工程部,Paul就形容這個兩部門經常火花四濺。「我們工程部很着重生產成本、可行性、物料選擇、產品功能等方面,設計部則着重產品的外觀設計。我們之間經常會有爭拗,就如大量生產膠製口罩時,注塑成形後必定會留下一個凹陷的注塑點,這一點原本的設計是沒有的,所以我們經常要就不同的問題討論,從中取一個平衡。」負責工程開發的萬美集團副總經理(深圳龍華)陳華民(Jason)說。

最近,公司成立了專門研發防護產品的新部門,而Paul(左)則樂見團隊在研發和討論的過程中,開始能以客戶的痛點出發,以達至創新。

最近,公司成立了專門研發防護產品的新部門,而Paul(左)則樂見團隊在研發和討論的過程中,開始能以客戶的痛點出發,以達至創新。

Bowie指團隊最近研發出一款可持續使用96小時的高性能口罩,過程中他收集了不同人的面形數據,讓剪裁能貼合不同人的臉形。

Bowie指團隊最近研發出一款可持續使用96小時的高性能口罩,過程中他收集了不同人的面形數據,讓剪裁能貼合不同人的臉形。

掌管工程研發的Jason形容,這次口罩研發項目,讓部門同事明白B2C的營商之道。一件產品要在市場上成功,除了需要確保產品符合法規和標準,更要將客戶放在中心。

掌管工程研發的Jason形容,這次口罩研發項目,讓部門同事明白B2C的營商之道。一件產品要在市場上成功,除了需要確保產品符合法規和標準,更要將客戶放在中心。

不過,Jason形容這種跨部門之間閉門討論的方式,在以往開發衣架產品上行之有效,但在這次的透明口罩設計項目上,卻讓他有另一番體會。「公司在衣架行業是龍頭,做的是企業對企業(B2B)的生意,我們所研發的產品和技術,自然會成為行業標準,但在研發和設計口罩的業務上,卻是企業對客戶(B2C)的生意,是我們的新嘗試,標準不是我們閉門討論就可以定出來的。」他續說。

對此,設計師謝俊康(Bowie)認為答案就在客戶,即是用家身上,而在這次的口罩設計項目中,他就嘗試鼓勵團隊從用家的角度思考,不斷改良,「這是個迭代研發的過程,正如我們也不會一開始就能全盤了解客戶和市場的需要,要不斷發掘和研發。」他說。

正因如此,這個未曾真正推出市場的「失敗」產品也經歷過無數個改良版本,「原來不少用家都介意口罩內有水氣,亦有用家嫌鼻樑位不夠貼服。這次經驗讓我們明白,防護和生產法規和標準以外,客戶的需要和意見亦是我們研發時需要依從的標準。」Jason指着改良版的透明口罩說。

聽着兩位同事的分享,Paul指這個小試牛刀的項目,雖然失敗收場,對這班同事來說,卻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設計思維亦講求失敗管理,這次能讓部分同事學曉從失敗中學習,明白設計思維背後有『痛點』、『以人為本』的概念,已很難得。與此同時,我亦看到同事的轉變,如今他們遇到問題,會更有動力去尋求解決方案。」他說。


「設計思維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要不斷來回反覆嘗試和失敗,逐點逐步改良,當中講求團隊的耐性和膽色,同事之間亦需要有共同的願景和向心力。企業改革亦如是,很多時要逐點逐些改變。要成功將設計思維用在企業改革和管理之上,精髓就在於此。」


循序漸進推改革

此外,近期的口罩研發項目同時亦是Paul嘗試帶領公司開拓新市場的一個小實驗,「公司在衣架市場的業務已沒甚麼增長空間,手上卻有一班大客戶,所以早年我們很努力推出如包裝、RFID標籤等的新產品和業務,去滿足他們的其他需要。如今,我們看到醫護產品在未來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大,設計相關產品可能會是另一條出路。」他解釋道。

Paul形容,研發透明口罩的「失敗」經驗是一次良好的機會,讓公司團隊學習以人為本的精神,而最近團隊就積極研發其他防疫產品,「每件產品我們都爭取以最快速度推出市場試水溫,收集客戶意見再改良。」Jason說。

Paul形容,研發透明口罩的「失敗」經驗是一次良好的機會,讓公司團隊學習以人為本的精神,而最近團隊就積極研發其他防疫產品,「每件產品我們都爭取以最快速度推出市場試水溫,收集客戶意見再改良。」Jason說。

於是,Paul回歸設計思維的基本步,從觀察和資料搜集出發,先了解市場。他拿出一堆從坊間收集得來的口罩,如添加了中藥成分的口罩、加裝了USB出風裝置的智能口罩等,邊展示邊說道:「這個是一個退休校長用衣架自製的口罩原型,兩層夾着濾網就可以使用。從這堆產品中,看得到無限的創意,如果香港因着這次疫情,能夠成為醫護產品的設計龍頭,那就不得了。」

抱着這個願景,公司原本由二十多名員工自發組成的口罩研發小隊,自去年六月起有部分員工轉職另組新部門MCare,專責研發醫護產品。最近,公司就跟香港人氣卡通品牌B.Duck聯乘推出一系列兒童口罩及精品,並舉行一連十日的限售活動,「那十日,不少同事自發做義工到門市擔任售貨員,藉此了解顧客的反應、喜好甚至情感需要,將觀察到的跟同事分享,用於研發新的產品之上。」而設計師Bowie亦是義工之一。

「設計師這個行業就像中間人,將客戶的聲音帶進公司。而做義務售貨員就是一個直接接觸客戶,聽取他們意見的機會。就如我們一直以為B.Duck口罩主打的是小朋友市場,現場一見卻發現更受三十歲以上的女士歡迎。」Bowie指,這個小發現後來促使部門物色更多不同的卡通品牌合作,「而我們亦傾向選擇這班客戶眾熟悉的卡通品牌,希望迎合她們的喜好。」他續說。

公司近期與本地卡通品牌B.Duck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自家防疫產品,而公司部分員工更義務參與零售,藉此接觸客戶,了解市場反應及客人的意見。

公司近期與本地卡通品牌B.Duck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自家防疫產品,而公司部分員工更義務參與零售,藉此接觸客戶,了解市場反應及客人的意見。

由此可見,一個簡單的研發口罩項目,在Paul手上變成了改善企業管理,開拓新業務的多元項目,「但成效不是立即就會見到,就如設計思維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要不斷來回反覆嘗試和失敗,逐點逐步改良,當中講求團隊的耐性和膽色,同事之間亦需要有共同的願景和向心力。企業改革亦如是,很多時要逐點逐些改變。要成功將設計思維用在企業改革和管理之上,精髓就在於此。」

正如公司位於觀塘的辦公室,Paul每年亦會提出些小裝修項目,甚至安排某些員工調動座位,促進不同部門、年資及年齡層同事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數年前,他甚至出資二十萬元,讓Bowie領導,將公司的一個小角落重新改造成特色空間The Garden。「最近讀過一本書,當中提到大學會將校園內的某些空間,刻意設計成沒有功能,就如廣場和空地,讓學生自由演繹,亦是學生最易有深刻印象的地方。The Garden亦是如此,能增加同事的歸屬感。即使那只有很微小的改變。」Paul說。

如今回看公司一路的發展,Paul認為香港的團隊已成功走出一條新路,既能從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角度思考問題,亦理解為客戶和市場解決痛點的重要性,「未來有利公司發展的風口應在華北、華中和大灣區,若問我公司上下應如何裝備自己乘風而變,我認為答案就在『設計思維』之中。」他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