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8] 創意設計教育 以童真感染成人世界 — 激發孩子的建設性創造力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學者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早在六十年前,已在其著作《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中提到,當下的人類要應對未來變幻莫測的世界,就需要一種真正具有創造力的適應能力,不斷推動人類基於社會需求創新求變,令世界變得更好。這種能力,他稱為「建設性創造力」(Constructive Creativity),而背後的精髓正是設計思維所提倡的同理心、創意和以人為本的精神。

一九九一年創辦奇極創作室(CreativeKids)的徐羅國彥博士(Angie)從事設計教育多年,同樣深明創意學習的重要性,並在早年將設計思維引入藝術創作課程之中,為的正是激發小朋友的無限創造力。「我認為設計思維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心腸,也是一種正向的處世價值觀。這是我們的下一代必需具備的思維,而在小朋友成長的階段,鼓勵他們表達創意,讓他們自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則是我們這一代創意教育工作者應做的事。」她說。


大學修讀藝術和教育的Angie本身從事廣告行業,三十年前卻毅然辭工創辦奇極創作室,並從家中的一張爛飯桌開始,執起畫筆教小朋友創作。「當年的我已經常思考為何要讓小朋友學藝術創作,是否只為畫一幅貼堂的畫作或多拿幾個獎?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究竟甚麼是小朋友能真正終生受用的?」抱着這個疑問,Angie選擇邊教邊試,從教學中尋找答案,「與其在堂上貼上一幅作品要學生照着畫,我反而會問學生想畫甚麼,看着他們一邊畫,我就一邊問他們在想甚麼。」

Angie(左四)認為創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而透過讓小朋友創作,她希望能培養他們表達創意的自信,將來用於解決生活疑難之上。

Angie(左四)認為創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而透過讓小朋友創作,她希望能培養他們表達創意的自信,將來用於解決生活疑難之上。

活用觀察  反思創意教育的意義

霎眼數十年過去,這個心中的疑問,Angie仍在不斷思考,並不斷從小朋友身上觀察,「我問學生可如何讓美、伊兩國停戰,中止伊拉克戰爭,有小朋友建議讓兩國元首打機或『猜包剪揼』決勝負去代替打仗;又試過問若有人說話很嘈吵怎算好,有學生答叫那個人伸脷就可以令他不再說話。這些盞鬼有趣的答案,可以看得到小朋友的創意、純真、善良、樂觀等特質。從事創意藝術教育,是否應讓小朋友透過作品體現他們的創意和這些特質?」她反問。

基於多年來的觀察,Angie認為很多小朋友都不乏創意,反觀成年人的世界卻看似缺乏創意,「我看過一些研究,發現小朋友到了八至十一歲,就會經歷創意低迷(Creative Slump)的階段,其創意表達力會驟降。那個階段,他們愈來愈傾向以語言表達所想,而且他們開始會着緊一幅畫畫得好不好,若被人取笑,他們很多就會放棄不再畫。所以,當我們邀請家長畫畫,就發現他們的畫功大多停留在八至十一歲的階段。」她解釋道。

平日課堂上,創作室的導師Daisy(右)和Yanny(左)會以問題引導的學習方式(Inquiry-based Learning),鼓勵小朋友表達創作背後的奇思妙想,而Angie(中)則喜歡課後與導師討論他們的作品,「從小朋友的作品,我們會看到很多創意的想法,讓身為導師的我們也能學習。」她說。

平日課堂上,創作室的導師Daisy(右)和Yanny(左)會以問題引導的學習方式(Inquiry-based Learning),鼓勵小朋友表達創作背後的奇思妙想,而Angie(中)則喜歡課後與導師討論他們的作品,「從小朋友的作品,我們會看到很多創意的想法,讓身為導師的我們也能學習。」她說。

換言之,創意雖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恩賜,但表達創意卻需要鼓勵,「背後體現是一種自信,可透過教學、創作去培養孩子自主學習,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這與設計顧問公司IDEO創辦人兼設計思考家大衛‧凱利(David Kelley)所提出的「創意自信」(Creative Confidence)概念不謀而合。凱利認為人類若具備這份自信,在面對各種難題時就能發掘更多點子,締造更多新可能,而這亦是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動力,「若能鼓勵小朋友活用創意於具建設性的事上,我們的世界也許會不一樣。」Angie續說。


「我們不是在教授設計思維,反而是透過設計思維作為教學的方法,讓小朋友經歷設計過程,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將學習、藝術與生活連結。」


合力設計兒童醫院  體驗設計思維

正因如此,Angie在早年便開始嘗試將設計思維引入課程,透過讓學生參與不同的虛擬設計項目,激發他們的創意自信和創造力。二○一二年,創作室就邀請四歲至十七歲的學生,一起參與設計兒童醫院,學習從以人為本及同理心的角度,思考病童的需要,分工合作設計每個樓層、醫療設備、指示牌、花園、大堂等。

「在開始前,我們的導師跟學生一起去了『起動九龍東』計劃的辦公室參觀,動手動腦學習城市規劃的知識,又請了醫院專業治療師跟他們分享設計醫院的各項考慮,讓他們體驗設計思維的第一步,先觀察和研究,再發掘要解決的問題。」當年負責推行項目的創作總監馮家瑜(Angelica)說。

奇極創作室的導師團隊曾帶一班學生參與「起動九龍東」的活動,從城市規劃師身上,了解城市規劃需要顧及的持分者和各種因素。

奇極創作室的導師團隊曾帶一班學生參與「起動九龍東」的活動,從城市規劃師身上,了解城市規劃需要顧及的持分者和各種因素。

過程中,Angelica指導師團隊着重的並非最終的製成品,而是學生創作背後的思考及設計過程,「設計思維是邏輯與創意思考的結合,是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思考過程。醫院最終應設計成怎樣,我們沒有標準答案,反而會鼓勵學生多嘗試,在安全的範圍內冒險,即使犯錯撞了板,也視為快樂學習的過程(Making Happy Mistakes),從而鼓勵他們表達創意奇想。」她續說。

當年的學生,最終用了數個月時間,合力設計了樓高十層的兒童醫院,Angelica指過程中導師團隊不斷透過「問、想、試」的設計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設計過程是個循環,目的是讓學生化身解難者,從不斷發問去發掘問題所在,再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透過討論篩選出可行的方案,再動手製作模型及畫草圖表達想法。」

這個不斷循環的過程,正正亦是設計思維「雙鑽石模型」(Double Diamond Framework)中所提倡的設計過程,「我們不是在教授設計思維,反而是透過設計思維作為教學的方法,讓小朋友經歷設計過程,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將學習、藝術與生活連結。」Angie說。

由一班跨齡學生設計的兒童醫院,每層的設計、鋪排和用途,都經過一番討論,而導師則以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如何代入病童的角度,運用創意去改善他們的住院體驗。

由一班跨齡學生設計的兒童醫院,每層的設計、鋪排和用途,都經過一番討論,而導師則以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如何代入病童的角度,運用創意去改善他們的住院體驗。

Angie指出,單是醫院各樓層的編排,當年已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醫院天台是停機坪,可能會有嘈音,如果下層是私家病房會影響病人的住院體驗」、「那下層可選擇放大型醫療機械或用作職員用地」、「我認為應設計成停屍間,死者就可以快點上天堂」……聽着他們的討論,她坦言大有感悟:「從中看到他們的善良、同理心和創意解難能力。透過設計教育的學習過程,我們希望他們能肯定自己,自信可以為社會帶來改變。」

 

童真啟發成年人  活用同理心改變社會

二○一八年,創作室就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Playright Children’s Play Association)合作推行「小小遊樂場規劃師」的設計項目,讓小朋友思考如何改善學校及附近的公共遊樂空間,讓學習與真實社會相連結。「小朋友是遊樂場的用家,協會一直希望香港的遊樂場設計師能夠聆聽這班小用家的聲音,在設計上能關顧他們的需要,而CreativeKids就透過藝術創作,引導小朋友將他們對遊樂場的想像呈現出來。」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樂環境總監袁漢昌(Chris)說。

位於觀塘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的十七位小學生,當年便有份參與計劃,其中鄭天昊同學就利用學校的樓梯,創作了一個剌激的滑梯裝置,「導師先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喜歡甚麼遊樂體驗或活動,再利用學校的設施和資源,思考如何將校園變成理想的玩樂空間。」Chris說。

天昊設計的滑梯模型,將學校的椅子綁上大麻繩,讓學生可坐在椅子上滑下,再拉回起點,滑梯旁則寫滿了提醒途人小心的字句,梯頂更放了個專門放置膠手套的裝置,「因為麻繩很粗糙,擔心很易會弄傷手,所以放了些手套方便和保護玩家。」天昊解釋道。而項目團隊後來亦將他的設計製成實物原型,將他的想法變成真實,「培養學生的創意是很重要的,而這類設計思維教育項目就能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如何發掘問題,代入別人的角度思考對方面對的問題和需要,並且激發他們運用創意去思考解決方案。過程培養出學生的同理心和解難能力,都是他們面對未來挑戰必備的技能。」堅樂第二小學校長蕭婷說。

蕭校長認為設計與創意息息相關,而學校應為學生締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發揮創意,設計思維教育則是一個好方法,讓他們學習如何善用創意去解決問題。

蕭校長認為設計與創意息息相關,而學校應為學生締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發揮創意,設計思維教育則是一個好方法,讓他們學習如何善用創意去解決問題。

設計校園滑梯的鄭天昊同學認為,那次的設計體驗,讓他明白設計的意義除了為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為用家締造快樂的體驗,而當中就需要活用創意。

設計校園滑梯的鄭天昊同學認為,那次的設計體驗,讓他明白設計的意義除了為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為用家締造快樂的體驗,而當中就需要活用創意。

YIU01999.JPG

天昊指,項目團隊的設計師與學校合作,將自己當年的設計製成實物,放在校園內,但與當年的概念模型相比,他指期間作了不少改良,「例如我們發現坐在椅子上玩滑梯很危險亦不方便,於是設計師就改成滾輪滑梯,令過程更好玩刺激。」

Chris指,計劃鼓勵小朋友思考如何改造周邊社區的遊樂空間,期望他們的創意想法能影響相關的決策者。他以協會早年跟CreativeKids創作室合作推行的「小小遊樂場專員」項目作例,「我們邀請了屯門區兩間學校的學生參與,當中包括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一起負責設計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的部分設施。他們以小朋友的角度,創作了可供輪椅使用者一起玩的觸感牆。」他續說。

Chris指,CreativeKids的一班導師能引導小朋友透過藝術作品表達想法,而協會則希望運用他們的創意作品感染成年人,明白如何以這些小用家的需要出發設計遊樂空間。

Chris指,CreativeKids的一班導師能引導小朋友透過藝術作品表達想法,而協會則希望運用他們的創意作品感染成年人,明白如何以這些小用家的需要出發設計遊樂空間。

屯門遊樂場的觸感牆等遊樂設施,起用了這班「小小遊樂場專員」的設計,Chris認為背後能啟發成年人和遊樂場設計師,反思如何在公共設計項目中考慮用家的需要和意見,明白以人為本的重要性。(相片由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提供)。

屯門遊樂場的觸感牆等遊樂設施,起用了這班「小小遊樂場專員」的設計,Chris認為背後能啟發成年人和遊樂場設計師,反思如何在公共設計項目中考慮用家的需要和意見,明白以人為本的重要性。(相片由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提供)。

後來,有份策動這項目的康文署及建築署,更將這些學生的設計化成實物,「這對小朋友來說是很好的體驗,讓他們的創意想法真正落地,看得到所帶來的改變。綜觀來說,過去這三十年,創作室的孩子透過創作所體現的,是一種善良且樂觀的心腸與價值觀,這亦是設計思維最推崇的價值,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設計項目,讓小朋友的童真啟發成年人,感染他們活用同理心解決問題,一起讓創意變得具建設性。」Angie說。

 

培養設計思考家  創意應對疫後世界

二○二○年影響全球人類的一場世紀疫症,揭示了世界的變幻莫測,而Angie則認為設計思維與「建設性創造力」顯得愈來愈重要,「應對這個世界,人人都應成為『設計師』,學習設計思維,發揮創意解難的能力,甚至主動去求變,設計疫後世界人類的生活模式。」

正因如此,創作室今年特意以「疫後世界」為主題,讓學生透過創作,表達他們心中所想的疫後世界,以及人類生活的新常態。現年七歲的朱祉橋(Joycelyn)就將她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化成了作品「快樂樓」,「疫情下,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活得不快樂,在社交限制和防疫措施之下,我們都很擔心會染病,於是我就設計了這棟快樂樓,天台有個滑輪裝置可以運送防疫物資,買東西亦有機械人幫手。我亦知道有些窮人沒口罩用,所以在我想像的未來,一盒口罩只賣兩元,機械人亦會回收舊口罩再造,推動環保。」Joycelyn一邊指着自己的作品,一邊介紹道,而作品背後盡顯她對地球、社區和人類的關懷。 「每件由小朋友創作的作品背後所體現的,正是我們未來社會所要的正向價值。」Angie說。

七歲的Joycelyn將心中想像的疫後世界化成作品,提出以大廈滑輪裝置及機械人運送防疫物資,並且以寵物駕駛飛船為公共空間消毒,展現出無限童真和創意。

七歲的Joycelyn將心中想像的疫後世界化成作品,提出以大廈滑輪裝置及機械人運送防疫物資,並且以寵物駕駛飛船為公共空間消毒,展現出無限童真和創意。


「過去這三十年,創作室的孩子透過創作所體現的,是一種善良且樂觀的心腸與價值觀,這亦是設計思維最推崇的價值,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設計項目,讓小朋友的童真啟發成年人,感染他們活用同理心解決問題,一起讓創意變得具建設性。」


如今,位於太古城及西營盤的創作室都擺滿了學生近期的作品,當中還夾雜了過去逾數千位學生留下的畫作、模型及各色各樣的創意製成品。「隨年月過去,這些作品都會褪色,學生亦可能很快會忘記它們,但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所學習到的思考模式、創意解難的方法,以至是所培養出的自信和善良的心腸,卻會隨學習內化成為他們的一套獨特思維,能幫助他們長大後解決成人世界的問題,一起推動世界變得更好。這也許就是推行設計和創意教育的本義,也是設計思考家的共同價值。」Angie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