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10] 為盲人發明銀包 領悟共融設計 — 辦藝術工作坊 推動社會共融

 

面對世界人口持續老化,人類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亦因此不斷改變,英國劍橋工程設計中心(Cambridge Engineering Design Centre)就在十多年前提出「共融設計」(Inclusive Design)的概念,提倡在開發產品或服務時,應盡可能關顧不同能力和年齡層的用家,顧及他們的真正需求,主動為未來的人類設計(Design for our future selves),以共同面對人口老化等問題帶來的挑戰。

二○一五年創立「無事無事研究所」(Mosi Mosi Lab)的八十後設計師梁雯蕙(Comma Leung),當年亦從設計思維的人本角度出發,設計出一款能讓視障人士「摸得出」不同紙幣面額的「看得見銀包」(In:visible Wallet),並從中領悟出共融設計的意義。「設計思維提倡運用同理心去理解用家、發掘需求,共融設計則將這種同理心的展現推至極致,盡可能關顧所有人的需求。如果能推動每個人都用這種思維去解決問題,即使未來如何瞬息萬變,我相信人類也能適應,世界也會變得簡單,而這亦是我創辦研究所的原因。」Comma說。


在香港理工大學主修視覺傳意設計的Comma,一五年剛畢業便創立「無事無事研究所」,而研究所取名的背後,正正就體現了共融設計的價值。「一些推動共融設計的學者曾說過,在共融設計的世界裏,與眾不同是很正常的(It is normal to be different)。『無事無事』的意思,就是想表達我們不用擔心自己與眾不同,因為人類是很多樣的群體,亦是地球上最能適應多樣性的生物,而透過設計,則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她說。

八十後設計師Comma認為共融設計的理念,正正體現了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精神與價值,於是成立無事無事研究所,期望身體力行推動共融設計。

八十後設計師Comma認為共融設計的理念,正正體現了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精神與價值,於是成立無事無事研究所,期望身體力行推動共融設計。

影子觀察  發掘視障人士生活疑難

Comma這番體會,源於她五、六年前的大學畢業設計功課。「選擇讀設計,當時心裏沒有想過有甚麼大使命想要達成,只一心想幫人,於是起初做了一堆資料搜集,嘗試去尋找社區之中有甚麼人需要幫忙。」如是者,她開展了一次設計思維的創作旅程,而旅程的起點,則是一次偶然發生的尾隨觀察。「有一日我在石硤尾街頭突然聽到有人在放聲高唱,引起我的好奇,細看發現原來是位拿着手仗的視障人士。當時我跟在他背後,觀察了近十分鐘。」她憶述。

在設計過程中,Comma花了大量時間觀察和訪問不同的視障人士,並將他們的故事和反思一一記下,成為她發掘設計靈感的養分。

在設計過程中,Comma花了大量時間觀察和訪問不同的視障人士,並將他們的故事和反思一一記下,成為她發掘設計靈感的養分。

短短十分鐘的影子觀察(Shadowing),讓Comma窺見視障人士日常的生活面貌,並從中發現他們面對的諸多不便,「眼見他走路時經常會不自覺走出馬路,有時又會誤踏花槽,又或被樓梯絆倒,心裏不只想去扶他一把,更想用其他方法去幫他。」於是她冒昧走上前向那位視障男生道明來意,提出想為盲人設計一些產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疑難,並邀請對方為她出謀獻策,啟發設計靈感。「共融設計與設計思維一樣,提倡在設計過程的開始就將人放在中心,靈感很多時就出自觀察和訪問這些人,而多得他為我介紹了一班視障人士,讓我從他們身上更深入了解到他們面對的困難和需要。」她憶述。

當時,Comma除了訪問這班視障朋友,還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與他們相處,藉此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其中一位視障人士叫潔瀅,從跟她行年宵、食飯逛街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每次付款的時候,都會先問我她手上的紙幣面額是多少。那刻我才驚覺,分辨紙幣面額對她來說是個大難題。之後,我發現很多視障人士都跟她一樣面對這個問題,甚至會因怕麻煩或被騙而害怕付款消費。」這個洞見,令她決定為視障人士設計銀包,嘗試為他們解決痛點。

從與視障人士潔瀅相處的過程中,Comma發現她在購物付款時,難以分辨紙幣的面額,於是啟發她決定為視障人士設計銀包,嘗試對症下藥。

從與視障人士潔瀅相處的過程中,Comma發現她在購物付款時,難以分辨紙幣的面額,於是啟發她決定為視障人士設計銀包,嘗試對症下藥。

人本思維  用家身上探求靈感  

Comma拿出她最初用紙製作的銀包原型(Prototype),一邊展示,一邊續說:「經過一輪資料搜集,我發現香港不同面額的紙幣都有不同的長度和闊度,坊間亦有特製的量鈔器,利用這特點幫助視障人士分辨紙幣面額,於是我打算將量鈔器概念融入銀包之中,並製作了這些原型小試牛刀。起初我試過用盲人點字和縫線的方式標示代表不同面額的刻度,但潔瀅一試便說她很難摸得清楚,而且原來很多後天失明的人都不懂盲人點字。」

如是者,Comma不斷收集用家意見,先後改用鐵燙的珠片、金屬條等物料改良設計,並製作了十多個不同的銀包原型,「每個版本都發現不同的問題,如金屬條雖然容易摸,但會令銀包出現壓痕,加快損耗。此外,更麻煩的是不同面額紙幣的長闊度相差只有很少,縫紉的方法、皮革變形等都會影響辨識的精準度。」結果,她花了半年時間,卻仍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直至她在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的介紹下,認識到視障人士子健,並請他就設計給予改良意見。

因青光眼而後天失明的子健(右),將自行構想的梯級量鈔器概念告知Comma(左),讓她突破盲點,成功研發出最終版的「看得見銀包」。

因青光眼而後天失明的子健(右),將自行構想的梯級量鈔器概念告知Comma(左),讓她突破盲點,成功研發出最終版的「看得見銀包」。

Comma曾嘗試運用不同的物料製作量鈔用的刻度,並製作了多個版本的草圖和原型,讓視障人士給予意見改良。

Comma曾嘗試運用不同的物料製作量鈔用的刻度,並製作了多個版本的草圖和原型,讓視障人士給予意見改良。

Comma將子健的梯級量鈔器概念加入銀包之中,讓用家只需將紙幣直放入量鈔器,就可輕易分辨出紙幣的面額。

Comma將子健的梯級量鈔器概念加入銀包之中,讓用家只需將紙幣直放入量鈔器,就可輕易分辨出紙幣的面額。

「每個視障人士其實都有自己一套方法去分辨紙幣面額,就如有人會用手指長度去量度,而我就自己製作了一張梯級形狀的卡紙量度銀紙的闊度,從而分辨出面額。因此,當Comma讓我測試她發明的銀包,我發現要將每張銀紙對摺放入量鈔位置才能量度,很不方便,於是就向她提出改用梯級設計。」子健的建議,讓Comma反覆思考梯級設計的可行性,最終想出將梯形刻度尺融合於現有的量鈔器部分內,研發出最終版本的「看得見銀包」,並於二○一六年在網上眾籌超過三十萬港元,量產了一千五百個銀包免費贈予視障人士。「設計過程常常遇到樽頸,而共融設計與設計思維一樣,鼓勵我們從用家或目標客戶身上探求靈感,最佳的答案往往就在其中。」Comma總結道。

子健續指,能夠以用家身份參與設計銀包,讓他能透過Comma這位設計師的巧手,將自己的想法化成產品,惠及其他視障人士,「原來各自貢獻所長,共同協作設計出來的產品可以這樣好。」他總結道。


「設計過程常常遇到樽頸,而共融設計與設計思維一樣,鼓勵我們從用家或目標客戶身上探求靈感,最佳的答案往往就在其中。」


探索共融設計概念  惠及不同用家

這個銀包設計,當年亦為Comma贏得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DFA香港設計青年才俊獎等榮譽,而這些獎項亦啟發她反思產品設計的意義。「基於市場和成本的考慮,很少人會願意為少眾客戶設計產品。正因如此,亦為這個銀包賦予了一份社會意義,但如果這件產品要在市場上成功,就應思考如何擴大客戶群。」

這個疑問引起了Comma一番思考探索,並讓她開始深入認識何謂共融設計。「如果按使用某件產品的能力來劃分用戶群,往往會有一類人被排除在外,如果在設計產品時盡可能設計得簡單易用,不用外加特別部件,也能關顧不同能力的用家,那就是共融設計的基本概念。」

近年,劍橋工程設計中心亦提出利用多樣性金字塔模型(Diversity Pyramid Model),講解這個共融設計中的概念,「這個金字塔根據使用某件產品的能力來劃分用家,位於金字塔愈高的用家使用產品遇到的困難就愈大。位於最頂層的用家,往往需要專門的產品去解決他們的需要,而共融設計就提出針對整個金字塔內的其他用家去做設計。」Comma解釋道。

此時,Comma拿出自己特別設計的紅色長銀包作為例子,並指着銀包內的量鈔夾層說道:「這個夾層可以方便視障人士分辨紙幣,同時可用來放置單據、印花卡等,方便其他用家。如此一來,這個外表與普通銀包無異的長銀包,視障人士和其他人也能使用。」她續說。

Comma指,共融設計的理念主張在設計產品時,盡可能不斷向上推展,將產品的使用門檻和所需的能力降低,顧及多樣性金字塔內所有不同能力用家的需要。

Comma指,共融設計的理念主張在設計產品時,盡可能不斷向上推展,將產品的使用門檻和所需的能力降低,顧及多樣性金字塔內所有不同能力用家的需要。

藝術工作坊  激發群眾同理心

Comma指,近年她仍在不斷摸索共融設計的意義和精髓,繼續改良看得見銀包,如推出能辨識不同國家紙幣的版本。她亦計劃將銀包的設計部件化,讓不同用家可根據其需要,加裝不同的部件,惠及更多用家。「不過,之前有來自美國的客人問我有沒有美元版本的銀包,偏偏美元不同面額的紙幣,無論大小和質地都一樣,盲人無法分辨,本身是個不共融的設計,最後我幫不到那個客人,但卻令我反思,如果要真正推動共融社會,社區每個方面的決策者也應該要有共融設計的思維。」

對她來說,共融設計背後最大的理念,在於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背後需要活用同理心和觀察,盡可能發掘所有持分者和用家的需要,運用創意去尋求解決方案。而要推動社會亦需具備這種思維,她認為首要讓少眾人的需要「被看見」,從而激發他人的同理心。

正因如此,近年無事無事研究所會不時舉辦各類型的藝術工作坊,邀請自閉症青年、智障人士、讀寫障礙人士等不同界別的少眾人士參與藝術創作,藉此讓他們的能力和需要「被看見」。就如早前,Comma就在明愛賽馬會「兒」動藝術館的介紹下,認識自小患有讀寫障礙的王天瑜(天瑜),與她作畫之餘,更將她的動物主題畫作變成了玻璃杯產品,放到網上平台售賣。「我原本想畫的是烏龜(Turtle),豈料我將T字誤寫成了P字,想改正但又誤寫成R字,於是索性多畫幾筆,變成畫兔仔(Rabbit)。」天瑜指着杯上倒寫了的字母說道。

對此,天瑜的母親曾慶璇(Carol)認為,透過將女兒的創作化成產品,能夠讓她學習放下世俗的眼光,建立自信心,「讀寫障礙小朋友的學業表現一般都較差,令他們缺乏自信,甚至會影響社交,而當女兒將自己有份創作的玻璃杯送給朋友,並主動向他們表達創作背後的故事,除了讓他們以另一種面向肯定女兒的能力和才華,更希望社會能夠反思,如何看待這些小朋友的需要。」

邀請Comma合作並負責推行計劃的社工李穎妍(Vicki)指,Carol所說的正是計劃推行背後的理念,「很多人會用學業成績去評價小朋友,而Comma提出將讀寫障礙小朋友的創作變成環保袋、杯、散紙包等產品,正正可以喚起他人的同理心,嘗試接納她們,踏出共融的一步。」她說。

Comma(右)指,與像天瑜(左)一類社會上不同能力人士合作的過程中,她亦可從中觀察,了解他們的世界,從而啟發另類的設計靈感。

Comma(右)指,與像天瑜(左)一類社會上不同能力人士合作的過程中,她亦可從中觀察,了解他們的世界,從而啟發另類的設計靈感。

天瑜的母親Carol認為,藝術創作是一個無分高低的創意體現,能讓有讀寫障礙的女兒勇於向外界展現她的能力,藉此建立自信心,並表達讀寫障礙人士的聲音和需要。

天瑜的母親Carol認為,藝術創作是一個無分高低的創意體現,能讓有讀寫障礙的女兒勇於向外界展現她的能力,藉此建立自信心,並表達讀寫障礙人士的聲音和需要。

過往,Comma曾與多位不同能力人士合作,將他們的創作化成各類產品,期望以此引起他人的同理心,反思共融設計的價值。

過往,Comma曾與多位不同能力人士合作,將他們的創作化成各類產品,期望以此引起他人的同理心,反思共融設計的價值。

不過,Comma形容要推動社會改變,過程或許很漫長,但就如設計思維的創新過程一樣,她深信只要一步步去做,不斷演化改良,便能逐步邁向成功。「無論是看得見銀包的故事,抑或簡單如一個印上患有讀寫障礙青年所寫的數字圖案的散紙包,已能讓一些人明白和包容這班少眾人士的需要和想法,甚至能感染他們為這些人多走一步,如找贖時為視障人士讀出每張紙幣的銀碼。」她拿着散紙包說。


「如果按使用某件產品的能力來劃分用戶群,往往會有一類人被排除在外,如果在設計產品時盡可能設計得簡單易用,不用外加特別部件,也能關顧不同能力的用家,那就是共融設計的基本概念。」


最近,研究所正密鑼緊鼓籌備工作室,計劃開辦不同的藝術班,讓不同能力和背景的人參與,並與坊間的企業和機構合作,將他們的作品製成產品出售,藉此宣揚社會共融,同時引起公眾反思如何在社會的不同範疇,顧及不同能力人士的需要,推廣共融設計的重要性。

「我認為共融設計與設計思維背後,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念,能引導我們抱持一種人文關懷去看待世界,關心其他人的需要,推動社會變得更好。共融設計的最終目標則是打造一個『如一』的世界,讓每件產品、服務、社會政策和公共設施,都能關顧不同能力、年紀和性別用家的需要,而背後需要的正是設計思維所提倡的同理心。」Comm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