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5] 探索潛在需求 讓用家主導設計 — 研發長者智能座廁
根據政府統計,到了二○三六年,香港長者人口將急增一百二十萬人,屆時每三名港人,就有一名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這股「高齡海嘯」不止直捲香港,聯合國於二○一九年發表的《全球人口展望》報告亦指出,人口老化已是全球的大趨勢,三十年後全球老年人口將直迫十七億人。這數字背後,揭示了醫療負擔、經濟動力下滑等,未來全球各國亦需要共同面對連串的社會問題。
就此,近年商界亦陸續掀起一股銀髮經濟熱,主攻老年人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而年輕產品設計師鄧曉瑩(Emily)亦在二○一七年,與來自西班牙的多媒體設計師Joan Calduch Ferran一起創立專注健康護理產品的設計及顧問公司Studio Doozy,透過研發適合長者的一系列康健產品,為應對全球老化、改善長者生活出一份力。「要做到這一點,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我們先要透徹了解長者一族的需求,而設計思維就為我們引路,探索這班用家的生理、心理、環境,以至情感上的需要,推動我們研發真正以人為本的產品。」她說。
來到鄧曉瑩位於觀塘的數百平方呎辦公室,甫入眼簾的是一件件不同大小的產品原型(Prototype),「我們公司現正主力研發數個與浴室相關的長者康健產品,就如專為行動不便人士而設的座廁Violet及浴椅。」她一邊展示產品原型,一邊解釋。
「設計思維從來都不是一個單向、線性的過程,需要開放的思維,大量的觀察和善用同理心,而在不斷學習求進,以及反覆循環的設計和思考的過程中,有時甚至會有新的想法,將一切推倒重來。」
「設計思維從來都不是一個單向、線性的過程,需要開放的思維,大量的觀察和善用同理心,而在不斷學習求進,以及反覆循環的設計和思考的過程中,有時甚至會有新的想法,將一切推倒重來。」
設計始於觀察
細問這些產品的緣起,原來已是近十年前的事,而一切就跟設計思維過程的起點一樣,源於這位設計師的觀察。「中學畢業後曾打算到加拿大修讀時裝設計,在當地一年期間,我都跟患有柏金遜病的爺爺同住,發現他生活上有諸多的不便,需要旁人協助照顧,但如廁這方面,是他最需要私隱、最不想人協助的事。如果有產品可以幫到他就好了。」正是這個想法,驅使當年的她放棄時裝設計,回港考入理工大學攻讀產品設計,亦造就她今日所走的路。
於是,鄧曉瑩從事產品設計的路,就在大學一年級正式開始,「在大學首次接觸產品設計,發現需要學習的技術和技能很多,直至大學最後一年的畢業功課,我才嘗試將當年的想法實踐,設計一個專為爺爺這類病患者而設的座廁Libue。」她憶述。
設計從觀察和了解用家開始,而只有六個月籌備的畢業功課,鄧曉瑩亦先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柏金遜症患者的需要,「我先要了解,我觀察到爺爺的個人需要,是否為其他用家的共同需要。為此,當年我訪問了一位公立醫院的醫生,他告訴我,醫院內最多長者跌倒的地方,正正就是洗手間。」如是者,透過不斷的觀察和訪問,鄧曉瑩亦開始發掘到問題的核心,「原來轉身對柏金遜症患者是很困難的事,亦是最容易令他們失足的動作。於是,我請爺爺模擬一次使用洗手間的流程,發現他跟普通人一樣走近座廁之後,就需要轉身。」
這個洞見令她茅塞頓開,啟發她破天荒將騎馬的原理加入座廁設計之中,而她亦從用家和照顧者的意見中汲取靈感,不斷改良座廁的設計,「座廁不能只供患者使用,所以我設計的座廁只要揭起上層,就能像普通座廁一樣,可供照顧者使用。座廁亦有自動清潔的功能,可減少患者轉身的次數。」
鄧曉瑩憑着這個充分體現設計思維「以人為本」(Human-centric)精神的畢業作品,在二○一五年入選「JAMES DYSON 設計大獎」國際二十強,「很多人給我意見,讓我更加肯定想要從事這方面的產品設計。」
推倒設計重新起步
不過,當年大學畢業的她,並沒有即時自立門戶,投入產品設計,反而先加入一間韓資的初創企業工作,了解初創運作,「當時我認為要創業開公司,將產品由概念變成實物推出市場,光有好的設計概念並不足夠,先要自我增值。」期間她遇到今日的公司拍擋、來自西班牙巴塞隆拿的藝術總監Joan,「她跟我分享了想從事長者康健產品設計的想法,我覺得很好,但要好好思考如何達成這目標。」Joan以流利的英語說道。
與此同時,鄧曉瑩同年亦獲得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並獲得二十五萬港元的資助,讓她有機會到外國進修或工作。「既然我想研發座廁,何不趁這個機會,去一間潔具產品公司實習呢?」於是,在計劃的資助下,她在二○一六年遠赴巴塞隆拿,加入當地最大的潔具產品公司Roca實習一年,「在Roca,我學懂要真正生產一個智能座廁需要的規格、技術、生產物料等考慮,獲益良多。」
那段期間,鄧曉瑩每逢工餘時間,便跟同在巴塞隆拿的Joan開始籌謀成立Studio Doozy,「香港鄰近內地,可接觸到不少生產廠家,於是我們便決定回流香港開始創業,在二○一七年正式成立這間公司。」她說。
不過,萬事起頭難,二人手上只有一件畢業設計功課,要打入長者健康產品的市場,顯然並不容易,「研發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單是開發生產模具已動輒百萬港元,我們想過向設計顧問的方面發展,將所賺的錢用於繼續研發Libue之上,但如何起步,實在困難。」Joan苦笑道。
幸然,當年二人的公司獲選入香港設計中心的十數間「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esign Incubation Programme, DIP)受培育公司之一,可獲一年的免費辦公室及一年的租金補助,以及廿五萬元創業資金,公司同時亦獲理大微型基金計劃批出額外資金,支持營運。「在籌謀公司如何走下去之前,我們先反問了自己,公司既然主力研發長者康健產品,那我們有多了解這班目標用戶呢?」Joan反問道。
抱着這個疑問,二人每個周末都到不同的機構做義工,服務不同的長者,嘗試發掘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同時四出拜訪本港不同的醫療創科機構取經,誰知換來的得着和洞見,竟促使二人推倒Libue座廁的設計。「設計思維從來都不是一個單向、線性的過程,需要開放的思維,大量的觀察和善用同理心,而在不斷學習求進,以及反覆循環的設計和思考的過程中,有時甚至會有新的想法,將一切推倒重來。這就是Violet誕生的原因。」鄧曉瑩笑着解釋道 。
發掘潛在需要
「有不少長者告訴我,Libue的概念雖好,但他們不想要一個與別不同的座廁,令人一看到就聯想到他們有病,而且即使這座廁不用轉身就能使用,但他們要離開洗手間,始終免不了要轉一次身。」這個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除了令鄧曉瑩恍然大悟決定設計另一款座廁Violet,亦令二人明白到決定產品成敗的因素,就在於能否回應用家對產品基本功能以外的各種潛在需要。
自此,二人將發掘用家體驗納入產品研發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重新做了很多上門訪問和觀察,了解不同類別長者的需要,最後決定設計一個可放在細小空間,方便長者和輪椅人士使用的座廁。而要讓用家了解我們的產品理念和功能,協助我們改良,我們先要製作產品原型。」鄧曉瑩說。
於是,在DIP計劃兩年培育期間,二人利用資助金和計劃提供的技術和硬件支援,製作了好幾個Violet座廁的原型,「最初的原型主要用來證明產品的可行性,不求美觀。我們拆了中式餐桌的轉盤,加裝單車的煞車手柄,模擬如何轉動座廁廁板,而我們稱它做『科學怪人原型』(Frankenstein’s Prototype),之後幾乎公司研發的每件產品,我們都會先製作科學怪人原型。」鄧曉瑩續說。
之後,二人捧着手上的「科學怪人原型」,開始尋求用家的意見,輪椅人士藍天穎便是其中之一。「很高興有機會能試用他們的座廁原型,對我們這些輪椅人士來說,單邊沒扶手的設計加上可轉動的廁板,大大方便了我們在過廁的動作,但我也很關注安全方面的考慮,如可以在兩邊加入可升降的扶手,為我們提供足夠的支撐,那就會更好。」他舉例說。
除了藍天穎以外,非牟利機構耆妙人生(Happy Grannies)所服務的一班基層獨居長者亦是二人尋求意見的對象。二人曾為他們安排不同的活動,如問卷調查和試用體驗活動,從中收集意見。「要一班長者樂意去分享私人的話題,必先要跟長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同時要具備同理心,而兩位創辦人在活動中會關心長者生活的細節,並且很認真地對待長者的意見,下次見面時再提出相應的改良方案,令一班長者感到被重視和被關心,從而願意主動給他們更多的意見。」耆妙人生的創辦人周賜芬(Sindy)說。
Joan分析收集得來的用家意見,逐步改良Violet座廁的設計,如接納藍天穎的意見,在座廁兩邊加入可收納的雙扶手。Joan憶述:「這班輪椅人士和長者還提出了不少另類意見,啟發我們研發其他產品,如可調節噴灑冷暖水的浴椅,以及在座廁加裝可監測維生指數的智能手柄等。」具有程式編寫及電子工程背景的Joan於是嘗試將坊間的健康指數測量儀器拆件再組裝,加入原型之中,並連接自行設計的程式,嘗試監控數據。「這改良的過程反覆來回,由用家主導我們的設計方向,逐步改良。就如我們發現不少長者家中已有浴椅,於是我們亦研發一些可讓用家安裝在原有浴椅上的部件。」Joan一邊展示浴椅的科學怪人原型,一邊解釋道。
公司至今成立三年,Joan指以探索用家需求主導研發,已逐漸成為公司的核心理念,「即使產品的概念、設計、技術和功能兼備,若最終用家不會用,產品便沒有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緊貼用家,不斷探索他們的需要。」Joan續說。
「即使產品的概念、設計、技術和功能兼備,若最終用家不會用,產品便沒有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緊貼用家,不斷探索他們的需要。」
「即使產品的概念、設計、技術和功能兼備,若最終用家不會用,產品便沒有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緊貼用家,不斷探索他們的需要。」
回歸設計思維之本
鄧曉瑩指,近年公司亦積極開展長者及醫療相關產品的設計顧問服務,「從中我們同樣引入了設計思維的元素,透過接觸用家,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如近期,公司就與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旗下的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計劃合作,協助位於葵涌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設計一套方便長者參加中心活動的「Go Active」網頁平台。
「我們辦了好幾次的用戶意見工作坊,事前製作了一堆網頁介面膠牌,請長者和中心職員排序,以及模擬試用網頁內各個功能的流程,再請他們將意見寫在便利貼上,再分類,我們則從中觀察和筆錄。如此來回幾次,當中有不少有趣的發現,例如我們發現中心會員首要不會考慮活動的價錢,反而非會員卻很重視。此外,原來很多長者都偏好圖像不喜歡讀太多字,而且不喜歡藍色,會將這顏色跟死亡拉上關係。」Joan舉例說。
工作坊期間,長者所寫的意見,鄧曉瑩一一珍而重之,放在公司的專屬膠箱內,「他們的意見對我們研發自家產品有相當大的幫助,亦是帶領公司研發產品的養分。」而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她則以「回歸設計思維之本」來形容。「我跟Joan之所以創業,最初是為了解決我爺爺一類行動不便長者的生活疑難,如今這初心從未改變,而設計思維除了引領着我們公司的發展和產品研發,明白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亦回應我們創業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