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持續發展,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近年不論是由美國企業及教育機構組成的「廿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抑或是致力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等國際智庫研究組織,都在積極探討當下全球的前線教育工作者,可如何因應每一代年輕人的學習需要、人才需求,以至世界的發展大趨勢,提出教育的新可能性,以培養下一代適應未來世界的共通能力,推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大命題下,由一班熱心教育的社創人士於二○一五年發起成立的教育創新慈善機構及平台教育燃新(Ednovators),亦在數年前開始,在學界引入設計思維教育,嘗試培訓及引導香港的前線教育工作者從以學生為本的角度,探尋改善課程規劃、學校管理、師生關係,以至本地教育發展的新面向。「近年很多人講教育創新,大家都想為下一代提出改變,但在提出改變之前,我們更想讓前線教育工作者明白,既然一切的改變都是為了下一代,那就應該要以學生的需要出發去思考,而這正正是設計思維的精髓所在。」教育燃新執行總監陳燕妮(Tracy Chan)說。
很多設計思維的創新過程都從一個問題開始,教育燃新的成立亦不例外,源於一班社創教育家的反思。「一切回到二○一五年,當年我們一班創辦人都在不同的教育崗位工作,不約而同地感受到教育界有一股無力感,想要改變卻找不到方向和方法,同時亦眼見老師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受苦的卻還有一班學生。連串學童自殺的新聞更令我們揪心和開始反思:究竟為何會這樣?如何才能減輕教與學的壓力?如何能夠讓教育界真正以學習為中心,而不是追趕成績?」Tracy憶述。
反思教學困局 回歸教育之本
一顆對教育界的熱心與關注,讓Tracy與一班社創教育家開始定期聚首,嘗試尋找答案,「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想要為教育界出一份力,應以何定位,又從何出發呢?這個問題我們花了半年時間也找不到確實的答案,期間我們提出了無數新問題,嘗試尋根問底。直至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一大堆問題的答案,應在教育前線和家長身上尋找,而首先我們應找到他們共同面對的困難和痛點。」於是,他們便開始一趟設計思維之旅,嘗試從觀察尋找洞見,定義問題的核心所在。
透過定期邀請退休教育工作者、校長、老師、家長及教育家參與講座和分享,將意見和聲音集腋成裘,問題的核心便逐漸浮現,「我們感受到香港很多老師仍然很有教育熱誠,奈何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行政制度、人事安排等令他們感覺沒有空間和時間去提出改變,久而久之令前線老師被潛移默化,失去革新的動力。」Tracy說。
Tracy續指,團隊發現當下不少老師的教學壓力來源,都來自於校園的「催谷文化」:「全港只有百分之十八的學生可以考入大學,而偏偏不少學校都要求老師催谷學生趕上這條超過八成學生都無法走的升學跑道。然而即使老師出盡辦法催谷,學生根本跟不上,最後只換來失望、壓力和一份無力感。」
團隊觀察到的這份教與學之間的落差,看似就是現存教育問題的核心,然而當再順藤摸瓜地想深一層,便發現這份落差背後正緣於當下的學校教育皆非以學生為中心。「這個世界有無數種教學方法,也有千萬種學習方法,教與學之間存在落差也許很常見。但若當下教育以學習者和學習為中心,而非為求行政方便或以學生的成績為導向,教育會變得怎樣?」Tracy的一言,既道出了孔子提倡「因才施教」的教育大道理,更道出了設計思維背後的人本精神。
設計思維研習 裝備求變心態
換言之,香港教育界的創新動力與未來,關鍵就在於如何策動教育界從以學生為本的方式思考,提出改變,而教育燃新的成立,就決意對症下藥,希望讓老師重拾推動教育創新的熱情。「我們自二○一六年開始舉辦『不一樣教育節』,邀請外國在推動體驗式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校政改革等方面的傑出教育創新工作者分享,讓本地的老師看見教育創新在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推動學習等方面的可能性和面向。過程中,我們不斷收集參加者的意見,為活動加入不同的新元素,如往後兩年,我們相繼加入小組對談及『不一樣教學研習室』(Ednovation Lab)的環節,讓老師可以深化討論,研究如何將外國的例子轉化,應用在香港。」Tracy說。
教育燃新所舉辦的「不一樣教學研習室」,特意闢一環節讓老師體驗設計思維的創新流程,引導老師培養同理心,重新思考學生的需要。「很多老師自以為了解學生的需要,實際上卻不然。就如曾有英文老師斷言她的學生很討厭上英文課,但課程要求她訪問學生,令她恍然大悟,明白學生原來並非不想學英文或不想上課,而是課程太深,他們跟不上。」她舉例說。
來自中環天主教總堂區學校的劉曉峯老師便是早期參與研習的參加者之一。「透過研習,我們發現學生對學校缺乏歸屬感,而且對學習感到很大壓力,於是我們決定利用活動提供的一萬元起動資金,改動了兩個班房的布置,創造一個學生覺得舒適自在的學習環境,同時讓師生一起打理這個課室,藉此提高學生的歸屬感。」劉老師說。
經改造的新班房,在課室一端加設了高枱和平板電腦,並設有小地毯和豆袋軟墊,同時亦將一排排的桌椅以小組形式重新排例,方便小組討論。「我們又將講課的時間縮短,若有同學不明白學習內容,可坐在課室前排接受指導,學習進度較快的同學可用平板電腦自學或在高枱做功課,有情緒或累了就可去班房後方的『草地』休息。」如是者,學校透過簡單的課室改動,讓同學能按其學習能力和進度,自行編配學習項目,而老師則由主導者變成引導者。
「課室內還有一塊心情板,我們每天早上及放學前都會將自己的學生相片貼在代表不同心情的表情圖旁,以表達自己當日的情緒。當發現有同學不開心,我們可以出言安慰,老師亦會因應我們的心情,調節教學進度。我認為這種新的措施能令學習變得更輕鬆。」就讀六年級的張鈞灝同學(Hugo)說。
借鑑於這次小試牛刀的成功經驗,當年帶領學校老師參與研習的宗藹雯校長決定將設計思維的概念納入校本發展之中,除了自行調撥校本資源,一步步改動其他課室的布置,同時亦在不同年級實行這種推崇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育。「雖然傳統學制下有不少限制,但一路走來,我們發現以學生為本是大勢所趨,而設計思維可推動我們思考如何在現有學制尋求突破。」宗校長說。
回歸學生需要 策動教學小改變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除了改動課室,有參加研習的老師亦提出從學生的興趣及改善師生關係入手。Tracy舉例續說:「有中學將原本學習不同職業的英文課,改成要學生分享自己的夢想。學校為每位同學提供一筆小資金,製作願景板 (Vision Board),讓學生以英語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夢想。這種主題式學習,從學生切身關注的主題入手,除了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亦能讓老師更深入認識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更深厚的師生關係。」
從參加老師提出的芸芸創新實例之中,Tracy認為背後沒有成敗與好壞之分,「每個人的創新起步點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我都視為是好的創新。設計思維亦鼓勵勇於嘗試、擁抱失敗,背後所指的是一種正向的價值觀、一種自覺可能及可以提出改變的心態。須知道教育的需求是會不斷改變的,所以教育創新亦如是,而我們就希望鼓勵老師主動去尋找新的可能性。」
這種勇於求變的心態轉變,Tracy形容是推動教育前線工作者能力提升(Capacity Building)的重要一環,「現存的教育體制並非不存在改變的空間,但要提出改變,就要多一點觀察、創意和同理心。我們相信這些能力的提升,長遠能策動更多教育界的新創變。」
有見及此,當初的「不一樣教育節」,如今亦演變成「教育要創變」項目,除了加入老師共學的環節,讓本地創新老師彼此分享經驗,同時將研習課程延長至整個學年,並要求參加的學校的管理層與前線老師一起共學共創,裝備教學團隊的創變能力。「我們亦自一六年起,每年籌劃培訓活動,吸納有志推動教育創新的學校團隊,參與帶薪進修學習及海外交流,再跟他們一起將創新的想法在校內實踐,從中學習如何應用設計思維,切實地推動一些教學的小改變。」
過程中,老師會接觸來自各行各業的創新者,了解社會不同面向的發展如何影響下一代的未來,持續反思學校、老師及各教育持份者的角色,拉闊對教育的想像,並與老師團隊及跨界伙伴協作,在校內推展創新教育。在計劃推行至今的六十三間參與學校之中,位於調景嶺的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就在二○一九年推行了一次影隨學生活動(Student Shadowing),讓全校的五十五位老師輪流扮演學生,甚至穿上校服,切身體驗學生一天的校園生活。
「活動後,很多教師不約而同地表示,明白到小息對學生十分重要,長時間坐在課室聽課很沉悶,但過於密集的學習活動又很累人。有些老師亦坦言感受到作業被評為不合格、小息完結所帶來的失落。這些觀察和洞見正正是同理心的體現,而我們認為這是老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負責構思這項活動的范婉君校長說。
參與影子活動的老師其後亦按學科分成十三個小組,利用便利貼討論和交流想法,嘗試提出提高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的新點子。「部分點子只是一些微細的改善建議,如將每節的講課時間縮短、讓學生多些機會在課堂中走動、不再在小息時間追收功課等。即便如此,這些從學生需要出發而提出的改變,是我們以往較少想到的,學生的反應讓我們確信,這些改變都是值得推行的。」范校長續說。
范校長認為,設計思維所推崇的同理心,對為人師者,以至是學生將來立身處世都相當重要,「所以近期我們開始以學生的角度,逐一審視學校的課程、校政安排,以至是校服設計等,同時亦籌劃了一些活動,讓學生接觸設計思維。上年度,我們安排就小五學生訪問小一的同學,按對方的喜好為他們設計小息時可玩的小玩具,從中學習同理心的重要性,並推動跨年級學生的交流。本學年開始,我們更利用設計思維推動STEM教育,建立跨學科課程。我希望他日設計思維能成為學校師生共同抱擁的文化,帶領我們的教育繼續前行。」她續說。
毋忘初心 實現教育大同
霎眼教育燃新成立至今已六個年頭,Tracy形容發展的過程就如任何的創新過程一樣,是個摸石過河,不斷反思求變的過程,而唯一不變的是成立的初心。「教育燃新的使命是希望終有一日,社會上有形形色色不同的學校,能迎合各種不同學習需要和學習方式的人,讓他們有同等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去成就未來。當這一日來臨,我們便功成身退。」
要成就這個宏大的願景,Tracy認為設計思維提倡的人本精神和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設計思維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存在緊密的連結,這樣教育才能稱得上是影響生命的工作,因為說到底,這是關乎人的一份職業。」
「設計思維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存在緊密的連結,這樣教育才能稱得上是影響生命的工作,因為說到底,這是關乎人的一份職業。」
除此之外,她坦言還需要一個過程,就像撒種子一樣需要等待發芽。「在這五、六年間我們培訓了七十多間學校,共數百位老師,當中有三位如今升任了校長,亦有一部分升任副校長或助理校長等管理層職位。我們期望他們能將這份人本精神和勇於求變的心態傳揚開去,感染學校的團隊,融入成為校園和教學文化的一部分。」她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