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1] 官商民合作 設計職學體驗 — 締造「無窮」世代

 

跨代貧窮是世界很多已發展城市皆面對的社會問題,而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早在二○○八年已突破0.4的警界線,成為亞洲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城市。近這十年間,如何解決貧窮,讓基層青少年有平等的資源和機遇向上流,一直是香港社福界、教育界,以至是政府都積極思考的大課題。

近年風靡亞洲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正正就能刺激思維,讓人更容易找到解決這類大難題的創意方案,就像二○一四年正式成立的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hil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Alliance, CDIA),就善用了設計思維提倡的以人為本和同理心,促成政府、商界、社福界及民間合作,推出為基層青少年而設的工作體驗計劃,除了讓青少年盡早找到職場志向發奮上流,還協助紓緩部分行業人手緊拙及青黃不接的問題,而背後成功的訣要,就如聯盟的主席陳龔偉瑩(Amy)所說:「設計思維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問題,另一個是方式。而經驗告訴我問題會不斷改變,如何找對的問題要深入的觀察和理解,而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過程就需要創意。」


在基層社區石籬長大的許淮旋,讀幼稚園的時候老師問她的志願職業,懵懂的她猶豫了一會,才答了「護士」兩隻字。當年的她對這行業一無所知,更不知道這份工需要多達五年的專業訓練,不止要投放努力、時間和金錢,還要應付厭惡性的工作。

十多年轉眼過去,許淮旋在去年完成了中學文憑試,開始要為未來想出路,「護士」這兩個字再次浮現腦海,「但我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做護士,而且我的生活圈子亦無法讓我可以接觸到這行業相關的人。」許淮旋那刻才明白到,要實現這個志願,原來並不簡單,當中還未計攻讀護士課程需要的二十多萬元學費。

諸如許淮旋一類的青少年,陳龔偉瑩坦言遇過不少,「這班基層小朋友見識不多,缺乏社交網絡,對社會運作和各行各業的理解淺薄,加上家庭教育和資源不足,令他們的成長遇到不少困難。」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全港的十八歲以下的基層兒童有近十七萬七千人,而陳龔偉瑩在十年前已開始思考,如何幫助這班香港未來的社會棟樑。


「基層青少年見識不多,缺乏社交網絡,對社會運作和各行各業的理解淺薄,加上家庭教育和資源不足,令他們的成長遇到不少困難……簡單來說,我們的年輕人要具備職場軟實力。」


參與扶育青少年義務工作長達十年的陳龔偉瑩(中),認同解決跨代貧窮是個複雜的課題,而她多年來就不斷接觸年輕人、社工和企業,嘗試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尋找問題所在。

參與扶育青少年義務工作長達十年的陳龔偉瑩(中),認同解決跨代貧窮是個複雜的課題,而她多年來就不斷接觸年輕人、社工和企業,嘗試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尋找問題所在。

觀察與洞見:基層新一代為何脫不了貧

適逢在二○○九年,陳龔偉瑩獲邀加入兒童發展配對基金(Child Development Matching Fund, CDMF),配對基金因應政府在○八年推出的兒童發展基金(Child Development Fund)而成立,並引用美國知名學者邁克爾‧謝若登(Michael Sherraden)提出的資產累積福利理論(Assets-Based Welfare Theory)作為基礎,協助基層青少年透過建立有形及無形資產逐步脫貧。

簡單來說,政府的計劃要求參加的青少年每個月儲兩百元,只要兩年後成功儲下四千八百元,政府便會一對一給予等額的配對獎勵,而像CDMF一類的民間機構則會向外界籌款,再給每位參與CDF的青少年一筆同樣等額的獎勵金,「即是每個青少年兩年後就可以儲下一萬四千四百元,這筆錢說多不多,卻是一切的開始。計劃的原意,就是鼓勵他們建立儲蓄習慣,再為每個青少年配對一位義務友師,誘導他們做好規劃,將這筆錢用於發展個人興趣和技能上,逐步向上流動。」陳龔偉瑩解釋。

換言之,參加者如何妥善運用這筆由個人、民間及政府合力儲下的小本金,看似是計劃的成功關鍵,但當她再次運用觀察,便發現背後隱藏了另一堆尚待解決的問題。「不少青少年都反映,即使找到個人興趣,他們都不知道要脫貧,下一步究竟要如何走。」她舉例。

計劃扶助的十至十六歲基層青少年,部分半隻腳已投身職場,但陳龔偉瑩發現,他們根本缺乏職場應有的態度和要求,「當中不少連自己的性格都不了解,對前路更是一無所知,更遑論要找到未來想投身的行業、行業的前景和入行門路。」她續說。

許淮旋(右)一八年獲計劃安排到北區醫院,做了為期一個月的工作體驗,難忘的護士站工作經驗讓她確立志向,攻讀相關課程,將來投身護理行業。

許淮旋(右)一八年獲計劃安排到北區醫院,做了為期一個月的工作體驗,難忘的護士站工作經驗讓她確立志向,攻讀相關課程,將來投身護理行業。

近期,許淮旋經常獲邀到不同場合分享計劃中的得着,她坦言計劃讓她學會凡事主動,並且明白投身職場,工作態度比能力重要。(由受訪者提供)

近期,許淮旋經常獲邀到不同場合分享計劃中的得着,她坦言計劃讓她學會凡事主動,並且明白投身職場,工作態度比能力重要。(由受訪者提供)

北區醫院事前定期為淮旋安排各類參觀和體驗,讓她深入了解護士行業的工作、發展及辛酸。

北區醫院事前定期為淮旋安排各類參觀和體驗,讓她深入了解護士行業的工作、發展及辛酸。

發想:如何讓青少年自我裝備

找對要解決的問題之後,便是一輪思考歸納,嘗試找出洞見的過程。陳龔偉瑩這趟設計思維之旅亦不例外。最初「如何用錢」的問題,經一輪觀察和研究之後,慢慢變成了另一個問題──如何裝備青少年好好在職場打拼?於是,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在二○一四年正式成立。聯盟承接兒童發展基金的計劃基礎,推出「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

計劃會安排十六歲的學員,按其興趣和潛能,參與由企業提供,為期最少一周的工作體驗。不過,這計劃由概念到正式開展,就跟產品研發過程一樣,需經過不斷調試,「起初我們讓社福機構自己找工作體驗機會給配對基金的學員,但他們都反映寄出去的邀請信大多都石沉大海,原因是這些機構欠缺相關經驗、企業人脈和資源。」陳龔偉瑩說。

青少年企業發展聯盟的成立,正正希望彌補這一點,拉動商界加入參與青少年扶育工作,「第一年的Y-We計劃只是先導計劃,參加人數有一百人,結果有四成學員無法完成五日的工作體驗,有的失蹤、有的嫌悶、有的遲大到……」初試卻遇到失敗,陳龔偉瑩於是又回歸基本步,訪問一批老闆和人力資源專家好好取經,「我問他們同一個問題,你會要求員工具備甚麼特質?」結果,她聽到的答案不外乎提到要有責任感、守時、主動、良好的溝通能力及工作態度。「簡單來說,我們的年輕人要具備職場軟實力。」她續說。

於是,聯盟在改革「Y-We計劃」的同時,在一五年推出「READY職學裝備計劃」,要求參加配對基金的青少年,在社福機構的安排下,在三年計劃期間,參與一系列關乎「生命」教育、「生活」技能及「生涯」規劃的系統性培訓,「當中包括性格測驗、理財教學、溝通講座等二十多項內容,為他們補底;到十六歲,我們再按他們的興趣和潛能,安排到企業做工作體驗,逐步培養他們就業應有的能力(Employability),好好裝備將來投身職場。」陳龔偉瑩說。

實行:推動青年、僱員再教育

故事開首提及的許淮旋,便是配對基金、「READY計劃」及「Y-We計劃」的參加者,「一系列的培訓讓我開始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專長,學習理財,同時透過跟社工和導師傾談,慢慢確定自己將來要成為護士。」她說。

「計劃還要求每個學員填寫計劃書,告訴社工自己會如何動用參加配對基金儲下的小資金。社工因此知我有志做護士,便安排我到北區醫院做了一個月的無薪工作體驗。」她憶述。

那三十日的工作,她每日準時上班,除了在護士站處理文書工作,「定期會參觀不同的醫院部門,由醫護人員講解運作,那刻我才知道護士的日常工作很多樣。」而更令她感受深刻的是,護士每日面對血和死亡的工作,「我一直怕自己接受不到處理屍體的工作,懷疑自己不適合做護士,但這次工作體驗讓我能親身體驗,認識自己,甚至習慣適應如何應付。」

這次的工作體驗,令許淮旋眼界大開之餘,更令她學會更大膽主動,「有次有個病人要抽脊髓,雖然眼見同事都很忙,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問護士可否旁觀看過程。」結果在護士長、負責護士、醫生和病人的同意和安排下,她如願以償,「出來工作,溝通和主動真的很重要。」她笑說。

受計劃的啟蒙和鼓勵,許淮旋在去年正式報讀護理課程,而她亦在計劃書中規劃將部分配對儲蓄用於支付課程的學費,助她完成護士夢。陳龔偉瑩指,計劃推行了數年,四千多名參加READY計劃的學員中,聯盟已為逾八百人提供工作體驗,當中不乏像許淮旋的成功個案,「其中一個成功要素是,我們會要求提供工作體驗的機構先上堂,學習如何跟新一代相處,同時要求他們為學員度身安排體驗期間的工作,即是青年和僱主都要裝備好。」聯盟其後還將課程推展至參與計劃的社工和家長,「所有持份者都應持續學習和求變。」她續說。

除了北區醫院,路政署測量部自二○一七年起,亦開始參加計劃,每年為學員提供工作體驗,「Y-We計劃會提供課程給我們,了解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以及跟他們相處的方式,亦會引導我們思考應如何給予年輕人機會,從而吸引更多人加入我們這類人力需求大的行業。這樣絕對是互惠互利。」學員導師之一,路政署助理土地測量師何松庭說。

「Y-We計劃」讓何松庭有機會接觸像阿希(白衫者)一類的年輕人,並成為職場導師,透過安排不同的體驗學習跟他們相處,長遠更可為行業培訓新力軍,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設計思維的最大敵人,就是因循守舊。」


改變:思考滅貧下一步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的兩個計劃推行至今雖然只有數個年頭,但如今提供的工作體驗工種已遍及護理、工程、金融、美容、餐飲、零售,以至是創科、電競等共七十多個行業,有近三百間企業參加,當中八成屬中小企,以及二十多個政府部門。

雖然參加計劃的企業要付出很多心機、資源和時間,但計劃反應如此踴躍,皆因計劃同時回應了企業,以至是部分行業求才若渴的痛點,「一來中小企,尤其是殯葬等冷門行業很難請人,二來上一代管理層不懂跟新一代相處,三來部分如護理、餐飲等的行業,根本長期請不夠人,而這個計劃就打正旗號,為這些行業培育新力軍,同時讓企業逐步轉型,年輕人亦有夢可追。」陳龔偉瑩解釋。

陳龔偉瑩按過去幾年邊做邊試的成果,逐步改良計劃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流程,讓參與的企業、社福機構及家長參考。(由受訪者提供)

陳龔偉瑩按過去幾年邊做邊試的成果,逐步改良計劃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流程,讓參與的企業、社福機構及家長參考。(由受訪者提供)

聯盟一九年的調查亦發現,近九成半學員成功完成五天的工作體驗,並獲僱主的優良評價,「一四年成功率只得六成,推出READY計劃後連續三年超過九成半。」陳龔偉瑩說。此外,當中有超過一成因表現良好而獲聘為兼職或義工,有望實踐志向。高達九成九的僱主亦給予學員滿意評級,認為他們具備了守時、承擔、樂於與人溝通等職場應有的態度;超過九成半的參加學員亦對計劃整體表示滿意,認同計劃有助他們認定志向,認識各行各業,成效令人鼓舞。

陳龔偉瑩續指,單是二○一九年,在三百多名參加學員之中,就有六十七人參加了醫護相關的工作體驗,部分最終更立志繼續向這方面發展,「每年流感爆發,醫院都人手不足,計劃就希望發掘一班有興趣投身各行各業的人,為他們提供機會入行。」

不過,她指相比起當下逾十七萬的基層兒童,現時計劃的施助規模只如冰山一角,距離打造一個真正「無窮」的世代,路還有很遠,正如設計思維之旅,亦從來沒有終點,如今聯盟剛好踏入成立的第五個年頭,陳龔偉瑩表示,團隊正在思考改進的空間,觀察其他未被解決的問題。「設計思維的最大敵人,就是因循守舊,扶育青少年正正要不斷求變,緊貼環境、時勢持續創新,不能永遠跟隨別人的步伐。」